1.【求崔道融《梅花》赏析,要有关于全诗的总结】
梅花数萼初含雪,孤标画本难.香中别有韵,清极不知寒.横笛和愁听,斜枝倚病看.朔风如解意,容易莫摧残.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一海花初绽乍放,洁白如雪.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,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.她素雅高洁,不畏寒箱,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. 后四句重在抒情.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.古人所谓‘’愁人不愿听,自到枕边来”,何况笛声中更有《梅花落》之曲,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.易引'起人借花惆怅之情.诗人病躯独倚,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,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: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,让她多开些时间吧.“容易”这里作轻.易讲.“朔风”即北风,阮籍有诗云:“朔风厉严寒.阴气下微霜”. 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借花,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.也许诗人带病观梅,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.寒梅初开即恐其落.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.。
2.古诗词赏析及感想
。.. 本我也想先推李太白的<;将就酒>;,但被楼上的小小霸占了,真是人如其名。(笑)
推荐苏轼的《江城子·记梦》,以下原文:
十年生死两茫茫。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认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。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如夜,短松冈。
这是苏轼的一首悼亡词,语方简练,通俗而又深刻。通篇一个情字,让人难忘。那种相爱、相思、细腻而真挚,如此凄凉而悲伤。全词感情深挚,充满凄婉哀伤的情感。上片诉尽相思之苦,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宛如郁结于心深处的悲叹,下片正是久思成梦,如梦似幻,“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”最为高潮。全词道尽对亡妻的思念,出语悲苦,以情动人,不禁让人意深,痛楚,黯然神伤。
3.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
一、考点聚焦
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。究其原因,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,二是新大纲与《课程标准》的要求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,从选材来看,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;从题目设计来看,常见的题型有两类:一类是主观题,如填空、简述、诗句欣赏等;一类是客观题,如选择、判断等,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;从考点来看,常考查的知识点有:(1)对诗句的理解、鉴赏;(2)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;(3)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;(4)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。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,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。
二、经典试题
例1:下面对《水调歌头》(明月几时有)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常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A、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,因此,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。
B、上片写词人“欢饮”时的想像,下片写“无眠”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,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。
C、词中把“天”与“月”人格化了,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。
D、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中的“转”、“低”,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,“无眠”表示想念亲人,难以入睡,由此引出下面“何事”一问。
思维启迪: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。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,有潇洒,有伤感,有苦闷,有慰藉,呈现多元的色彩。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,而非伤感压抑。因而,A项是错误的。
例2、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秋 词 天净沙●秋思
刘禹锡 马致远
自古逢秋悲寂寥, 枯藤老树昏鸦,
我言秋日胜春朝。 小桥流水人家,
晴空一鹤排云上, 古道西风瘦马,
便引诗情到碧霄。 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
A、《秋词》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,《秋思》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。
B、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的大致意思是: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、万物更新的春景。
C、《秋词》中“排云上”的鹤矫健凌厉、奋发有为,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;《秋思》中“枯藤老树昏鸦”等形象,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。
D、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,所写之景虽不同,但均没有摆脱“悲秋”的情调。读完后,使人悲情顿生。
思维启迪:本题主要考查了对《秋词》、《天净沙●秋思》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,比较阅读时,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,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,如“排云上”、“断肠人”等。结合以上两点,不难分析出《天净沙●秋思》为“悲秋”之作,而《秋词》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。因而,D项是错误的。
4.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
一、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。
究其原因,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,二是新大纲与《课程标准》的要求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,从选材来看,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;从题目设计来看,常见的题型有两类:一类是主观题,如填空、简述、诗句欣赏等;一类是客观题,如选择、判断等,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;从考点来看,常考查的知识点有:(1)对诗句的理解、鉴赏;(2)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;(3)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;(4)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。
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,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。 二、经典试题 例1:下面对《水调歌头》(明月几时有)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 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常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A、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,因此,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。 B、上片写词人“欢饮”时的想像,下片写“无眠”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,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。
C、词中把“天”与“月”人格化了,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。 D、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中的“转”、“低”,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,“无眠”表示想念亲人,难以入睡,由此引出下面“何事”一问。
思维启迪: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。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,有潇洒,有伤感,有苦闷,有慰藉,呈现多元的色彩。
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,而非伤感压抑。因而,A项是错误的。
例2、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秋 词 天净沙●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, 枯藤老树昏鸦, 我言秋日胜春朝。 小桥流水人家, 晴空一鹤排云上, 古道西风瘦马, 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 A、《秋词》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,《秋思》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。
B、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的大致意思是: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、万物更新的春景。 C、《秋词》中“排云上”的鹤矫健凌厉、奋发有为,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;《秋思》中“枯藤老树昏鸦”等形象,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。
D、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,所写之景虽不同,但均没有摆脱“悲秋”的情调。读完后,使人悲情顿生。
思维启迪:本题主要考查了对《秋词》、《天净沙●秋思》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,比较阅读时,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,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,如“排云上”、“断肠人”等。结合以上两点,不难分析出《天净沙●秋思》为“悲秋”之作,而《秋词》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。
因而,D项是错误的。
5.诗歌活动总结
我们开展了“轻叩诗歌大门——与诗同行”的活动。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,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,不仅拓展了知识面,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,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,了解诗歌的内涵,真是受益匪浅。
首先,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,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,各自回家搜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与现代诗,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,在组长的带领下,进行阅读与交流。在交流中,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: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、内涵丰富;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,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;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……总之,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。这次活动,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,也大开了眼界。
当然,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、体会诗歌的技巧。例如:我们在读诗的时候,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、不同的诗比较着读、边描绘画面边读等,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,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,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,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。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,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,感受了一回当“小诗人”的感觉。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,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,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。
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,但轻叩诗歌大门,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,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。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,让生活充满诗意,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!
6.写诗歌活动总结
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,就像一颗明珠,散发出璀璨的光辉。本学期我们展开了“与诗同行”的活动,在这次活动中,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,去欣赏诗歌,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,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。
首先,我们分了组,制定活动计划,如:我们这组就由张兵等人收集现代诗,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,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,就开始行动了,大家按资料内容进行了归类,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。如:李白《赠汪伦》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,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。
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,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,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,尝试了自己写诗,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,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。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,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,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。
活动结束后,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,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,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,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,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,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。
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,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,我们要多读诗,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,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。
7.诗歌总结作文300字
这段时间里,我们开展了“与诗同行”综合性学习活动.在活动中,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,学习如何欣赏诗歌,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,自己还尝试写了诗,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.
在活动中,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,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.我一打开“google”输入“宋词”,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,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:苏轼、陆游、辛弃疾、李煜、李清照……我轻快地点击着,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.我被陆游《卜算子?咏梅》中的“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.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所吸引.读到李煜的《乌夜啼》时,我默默吟诵着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,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”.看到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时,我又沉浸在“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的美好意境中……
通过交流,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、元曲、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,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.
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——《诗经》,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,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.
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.按题材分,有山水诗、咏物诗、边塞诗;按形式分,可分为格律诗、自由诗;按体裁分,分为童话诗、寓言诗、散文诗……
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.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;在魏晋南北朝时,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;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,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,涌现出了诗圣杜甫、诗佛王维,诗鬼李贺……;在宋朝,豪放词人苏轼、辛弃疾、陆游,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、李清照,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;另外还有“元曲四大家”——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、马致远,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;现代诗人郭沫若、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.
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,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,是状物、写景、还是咏物记人;接下来,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、理解其中的含意;最后,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.读诗有些好办法,例如,在读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,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”的美妙描写,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这样的句子,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《别董大》和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,运用这些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,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,这样,读了李清照《如梦令》,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“红颜易老”的哀叹含蓄;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《虞美人》,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,也能想到苏轼《赤壁怀古》的一腔豪情.
……
“与诗同行”活动虽暂告一段落,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,真是太奇妙了!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,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;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,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.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,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.